欢迎访问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官网
核酸检测基地于2021年1月22日正式投入使用。基地总建筑面积260平方米,拥有11个生物安全柜、全自动核酸提取仪10台、实时荧光定量PCR仪30台,整体实验室采用标准化的负压通风系统,人员单向流动,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,具备在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时候,短时间内可完成全民核酸检测的能力,应急状态下,全民核酸检测采用“十合一混采”,日检测量最高可达30万人次。科室现有核酸检测人员36名,持正式PCR上岗证人员7名。期间,培训各县市核酸检测人员280余人次,并多次参与全州和延吉市的全员核酸检测演练。基地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满足全州人群核酸检测筛查,第一时间查出传染源,还可以为迅速锁定控制疫情范围提供有效数据,为我州人民群众疫情防控筑起牢固的第一防线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核酸检测基地主任兼病理科主任,教授,医学博士,博士生导师,2001年毕业于延边医学院临床医学系,2005年在韩国全北大学医院获得硕士学位,2008年在延边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。先后到韩国全北大学医院、北京协和医院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进修学习。毕业后从事病理学的医疗、教学、科研工作。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和皮肤肿瘤,对消化系统疾病、女性生殖系统疾病、乳腺疾病、皮肤疾病、甲状腺疾病的病理诊断有较高的水平。主持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、1项吉林省科技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和教育厅项目。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,期中包括12篇SCI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中心实验室副主任,研究员,药学博士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2007年毕业于延边大学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,2013年毕业于韩国庆熙大学获得博士学位(纳米医药生命科学专业)。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相关研究,如非酒精性脂肪肝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肥胖等。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,吉林省科技厅项目1项,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,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,其中SCI收录12篇,核心期刊6篇,专利1项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中心实验室主任医师、中共党员、医学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。2008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医学院,2013年获得韩国首尔大学医科大学博士学位,2019年在北京阜外医院进修,主要从事一氧化氮合酶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,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教育部项目1项及省级项目2项,承担课题经费100余万元,并荣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,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,长城青年医师奖及延边州科技进步奖。发表30余篇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,并邀请到美国心脏学会(AHA)、欧洲心脏学会(ESC)、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(GW-ICC)等国际学术会中参与学术交流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病理科主任技师,中共党员、硕士。2005年获得延边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。2011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修半年。兼任吉林省医学会第六届病理学专科分会技术学组委员,吉林省检验医学学会分子诊断分会委员。主要从事PCR检验和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及病理学技术的各项检测工作,主持完成延边大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;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上发表十多篇论文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病理科主任技师,硕士。毕业于延边大学医学院,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进修学习, 2003年至2004年到日本高知大学医学部留学(卫生部选派的世川医学奖学金)。主要从事PCR检验和流式细胞术的应用及病理学技术的各项检测工作,参加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。在中文核期刊心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0余篇。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会议及质控学习班并主持2次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中心实验室副研究员、医学博士。2001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医学院,2007年获得日本福井医科大学博士学位,主要从事胰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,已发表10余篇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中心实验室副研究员,中共党员,博士学位。1994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。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。发表30余篇科研论文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中心实验室,主管技师。2009年毕业于北华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,从事医学检验相关专业, 发表论文国家级1篇,省级1篇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中心实验室助理研究员,博士。2010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,2010年至2014年在韩国忠北大学攻读硕士、博士学位,2015年至2017年在延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。主要从事肿瘤分子靶点及靶向治疗研究工作。发表8篇SCI论文,1篇核心期刊论文。
延边大学附属医院(延边医院)中心实验室助理实验师,中共党员,硕士。201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,201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药学院(再生医学方向)获得医学硕士学位,2011年-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(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)进行联合培养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、蛋白质工程针对已明确疾病分子靶标寻找其小分子先导化合物。发表SCI文章2篇。